促销!

茵陈——茵陈

$58.88$32,666.00

+ 免费送货

茵陈,[茵陈],中草药,别名:茵陈、艾蒿、艾草,英文名:Artemisiae Scopariae Herba,主要功效:清湿热、利胆退黄
蒿属植物蒿或芫茜,为利尿渗湿药,为菊科植物蒿或芫茜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茵陈性味苦、辛、微寒,入脾、胃、肝、胆经。
茵陈性味苦、微寒,清热解毒,香气清新芳香,入脾、胃、肝、胆经。善于清湿热、退黄,无论阳黄、阴黄,都是治疗黄疸的必备良药。又能止痒,主治湿疮、湿疹瘙痒。

SKU: 不适用 分类:

茵陈 – 茵陈,茵陈,茵陈,茵陈,茵陈,茵陈,茵陈,茵陈,茵陈(附:铃蒿)
[药用] 菊科草本植物蒿或茵陈蒿的幼苗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苦、微寒。入脾、胃、肝、胆经。
【功效】清热利湿,退黄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于湿热黄疸
艾蒿味苦而下行,主治湿热,是治疗黄疸的要药,主要用于湿热熏蒸所致的黄疸。可单用,也可大剂量煎服,或内服;也可与大黄、栀子等配伍使用。若小便不利明显,可与菥蓂、猪苓等配伍使用。本品对退黄疸有很好的作用,所以除用于湿热型黄疸外,寒湿或阳虚所致的阴黄疸也可用此药。但必须与附子、干姜等温热散寒药同用,方能散寒退黄。
【方剂名】茵陈蒿、茵陈蒿、茵陈蒿、茵陈蒿(洗净、晒干、切碎)
【一般用量用法】三至一两,煎汤内服。
【附药】 茵陈蒿:为玄参科草本植物银杏草的全草。功能与茵陈蒿相似,但在北方许多地区,本品以“六吉奴”之名服用。
【点评】1、茵陈味苦寒,清热利湿,专治黄疸,其功效强大,能佐药调理黄疸阴阳,故临床常用。其虽归于利尿药,略有透湿作用,但利尿作用不显著。据药理研究,本品对黄疸有补益作用,能增加胆汁分泌,有退热作用,足以证明千百年来的临床实验经验,确有其价值。
2、古人认为黄疸是湿热蕴结于脾胃所致,故以本品为脾胃经药;但湿热必熏蒸肝胆,致胆溢而出,则出现黄疸,故现代人亦认为本品与肝胆有关。这是认识的发展,与现实相符,应得到大众的认可。
3、茵陈虽为治黄疸要药,但现代人亦用茵陈治疗急性非黄疸型肝炎,凡属湿热所致者,亦皆能奏效,故不必仅局限于黄疸。
【方药举例】1、茵陈汤(《伤寒论》):茵陈、栀子、大黄。治伤寒八九日,身黄如橘,小便不利,腹中微满。
2、茵陈四逆汤:茵陈、附子、干姜、灸甘草。主治寒湿阴黄疸,手足厥冷,脉沉细。
3、胆愈通(全国中药新药治疗技术展览会精选技术资料):茵陈、郁金、甘草。主治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。
【文献摘录】《本草纲目》:“茵陈蒿,治风湿寒热,邪气聚热,黄疸,周身发黄,小便不利,头热,皆由阳明、太阴湿热所致。性味苦寒,能燥湿热,湿热一去,诸症自然消,为祛湿解热之必备药。”
《本草纲目·苟书院》:“能散旧纳新,不同于其他祛湿热的药物,透利之功效更是难得一见。”
《本草图鉴》:“黄疸有阴、阳二种,阳黄疸,配茵陈、栀子、黄柏;阴黄疸,配附子、干姜。总之,以茵陈为主,辅以寒热调治,以调理黄疸阴阳。”
本品为菊科植物蒿(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.et Kit,或Artemisia capilaris Thunb.)的干燥地上部分。春季幼苗高6-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出至花初开时采收,除去杂质及老茎,晒干。春季采收俗称“棉蒿”,秋季采收称“花蒿”。
[特性]
荸荠草多卷曲成球状,灰白色或灰绿色,密被白色茸毛,柔软似绒。茎细小,长1.5-2.5cm,直径0.1-0.2cm,除去表面白毛后可见明显纵纹;质脆,易折断。叶具柄:展平后,叶片羽状分裂1至3次,叶长1-3cm,宽约1cm;裂片卵形或微倒披针形,条状,先端尖。气味清爽,味微苦。
茵陈蒿茎圆柱形,分枝多,长30-100厘米,直径2-8毫米;表面淡紫色或紫色,有纵条纹和短柔毛;体轻,质脆,横切面白色。叶片密生或多脱落;下部叶片深羽状2-3回,裂片条状或细条状,两面密被白色柔毛;茎叶1-2回羽状,基部抱茎,裂片丝状。头状花序卵形,多数融合为圆锥花序,长1.2-1.5毫米,直径1-1.2毫米,有短柄;总苞片3-4层,卵形,3裂:外层有雌花6-10朵,多达15朵,内层有两性花2-10朵。瘦果长圆形,黄棕色。气味芳香,味微苦。
【鉴别】
(1)本品粉末呈灰绿色。非腺毛呈T字形,长600~1700μm,中部微折成V字形,臂不等长,细胞壁极厚,细胞腔狭缝状,叶柄上有1~2个细棉细胞。叶下表皮细胞的苞片壁呈波状,有不规则气孔,有3~5个副细胞。腺毛较小,从上面看呈椭圆形或鞋状,细胞成对叠置。
(2) 取本品粉末0.5g,加50%甲醇溶解20分钟,超声处理30分钟,离心,取上清液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绿原酸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0.1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(通则0502),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,点于同一砖胶G薄层板上,以乙酸丁酯-甲酸-水(7:2.5:2.5)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。展开后,取出,晾干,在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茵陈 取本品粉末0.4g,加甲醇10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回收滤液中溶剂至干,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青蒿素对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0.4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(通则0502),分别取上述两种溶液5份,点于同一砗磲G薄层板上,以石油醚(60~90℃)-乙酸乙酯-丙酮(6:3:0.5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在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[检查)
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2.0%(通则0832第二法)。
【提炼】
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方法(通则2201)热浸法,含量不得少于25.0%。
【含量测定】
照高效液相色谱法(通则0512)。
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: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;以乙腈-0.05%磷酸溶液(10:90)为流动相;检测波长为327nm。以绿原酸峰计算理论塔板数不低于5000。
对照品溶液的制备:取绿原酸对照品适量,精密称定,置棕色容量瓶中,加50%甲醇制成每1ml含40ug的溶液。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(过2号筛)约1g,精密称定,置县级锥形瓶中,精密加入50%甲醇50ml,称量重量,超声处理(功率180W,频率42KH2)30分钟,冷却,再称量,用50%甲醇补足失重,摇匀,离心,精密量取上清液5ml,置25ml棕色容量瓶中,加50%甲醇至刻度,摇匀,滤过,取续滤液。
测定方法 准确吸取对照品溶液10ml与供试品溶液5~20ml,注入液相色谱仪,测定。
本品以干燥品计算,含绿原酸(C16H18O)不得少于0.50%。
茵陈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(通则 0512)测定。
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三苯甲酸酯键合三苯甲酸酯胶为填充剂:以乙腈-水(20:80)为流动相:检测波长为345nm,理论板数以青蒿素峰计不低于2000。
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青蒿素对照品适量,精密称定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0ug的溶液,即得。
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(过2号筛)约0.2g,精密称定,置具塞锥形瓶中,精密加甲醇50ml,称量,加热回流40分钟,冷却,再称量,用甲醇补足失重,摇匀,离心,取上清液,即得。
测定方法 分别准确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ml,注入液相色谱仪,测定。
本品按干燥品计算,含青蒿素(C11H1004)不得少于0.20%。

饮片

[加工]
除去剩余的根和杂质,压碎或切碎。筛出茵陈蒿灰分,

【性味与归经】
安心,微寒。入脾、胃、肝、胆经,

【功能与主治】
具有清湿热,利胆退黄,用于黄疸,尿少,湿热暑热,湿疮瘙痒等症。

【用法用量】
6~15克。外用,水煎熏洗。

[贮存]
请放置于阴凉干燥处,防止受潮。

茵陈蒿主要产地是哪里?

主产于陕西、山西、河北等地。
蒿子的主要药用部位是哪里?
蒿的药用部分:
毛蒿为菊科植物毛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。春季幼苗高6~10cm时采收,秋季花蕾长出至初花时采收,除去杂质及老茎,干燥。
春季采收的俗称“棉蒿”,秋季采收的俗称“花蒿”。蒿属药用部位的特点:
棉蒿多卷曲成球状,灰白色或灰绿色,通体密被白色茸毛,柔软似绒。茎细小,长1.5~2.5cm,直径0.1~0.2cm,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;性脆,易折断。
叶具柄,展平后叶羽状分裂1~3回,长1~3cm,宽约1cm,裂片卵形或微倒披针形,先端尖锐。香气清新,味微苦。
古书对茵陈蒿是如何记载的?
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治风寒湿热邪气,热毒黄疸。
《名医录》:“治周身黄疸,小便不利,头目热气,消瘕隐痕。
《本草纲目》:“茵陈,味淡,有利尿作用,为治脾胃湿热之专用药。
效果
茵陈具有清湿热,利胆退黄的功效。
茵陈的主要功效与临床应用有哪些?
茵陈用于黄疸,尿少,湿热暑湿,湿疮瘙痒。
黄疸
常与栀子、大黄同用,治疗湿热瘀滞所致的阳黄;
常与附子、干姜同用,治疗寒湿瘀滞所致的阴黄疸。
湿疮瘙痒
可单味煎服外洗,或与黄柏、苦参、地肤子等同用。
含茵陈的复方制剂有哪些?
银山莲颗粒
具有清热解毒、利湿的功效,用于湿热毒邪所致的胁肋疼痛,口苦,尿黄,舌苔黄腻,脉弦滑;急慢性肝炎、胆囊炎等症。
银芪甘复颗粒
具有清热解毒利湿,疏肝健脾的功效,用于慢性乙肝,肝胆湿热,脾虚肝郁,所见的右侧胁胀,恶心恶油,纳呆,口淡等症。
银胆平肝胶囊
清热利湿,退黄。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肋疼痛,口苦,尿黄,目赤身黄;急、慢性肝炎有上述表现。
茵栀黄口服液
清热解毒,利湿退黄。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,面色黄黄,胸胁胀痛,恶心呕吐,小便黄赤及有上述症状的急、慢性肝炎
甘露消毒丹
祛湿排浊,清热解毒。主治:湿热流行,气虚内逆,湿热内蕴,
茵陈五苓散
利湿退黄。主治:湿热黄疸,湿重于热,小便不利
茵陈四逆汤
温里助阳,利湿退黄。主治:阴虚黄疸。面色暗黄,皮肤冷,背恶寒,手足不暖,形体沉重,倦怠少食,不渴或渴喜热饮,大便溏泻。
茵陈蒿汤
清热利湿,退黄疸。主治:湿热黄疸。面色黄黄,发热,无汗或仅头汗,口渴,恶心呕吐,腹中微满,小便短赤,大便不爽或便秘。
茵陈现代研究进展
本品具有抗肝损伤、利胆、抗病原微生物、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。
用法
茵陈具有清湿热、利胆退黄的功效,可内服或外用,具体用药请遵医嘱。
茵陈该如何正确使用?
茵陈汤内服时,常用量为6~15g。
外用时取茵陈汤适量熏蒸患处,对湿疮、瘙痒有治疗作用。
一般加入汤剂,煎汤服用,可榨汁,也可制成散剂、丸剂等,但使用中药材必须辨证施治,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不可随意使用,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方剂和广告。
茵陈蒿怎样炮制?
取原药材,除去残根、老茎、杂质,搓碎或切碎,筛去棉蒿灰分。
使用哪些药物需要特别注意?
中药联合使用、中西药联合使用需辨证论治,临床个体化治疗。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,请在服药前咨询医生,并告知医生您所有确诊的疾病及正在接受的治疗方案。
使用说明
茵陈性微寒、苦,脾胃虚寒者应慎服。
茵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?
黄血瘀滞、血虚者慎用。
避免饮酒、油、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孕妇及哺乳期妇女:如您已经怀孕、计划怀孕或正在哺乳,请及时告知医生,并咨询是否可以采用中药进行治疗。
·儿童:儿童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该药物
·请妥善保管药品,请勿将自己使用的药品给予他人。

重量

1公斤, 10公斤, 100公斤, 500公斤, 1000公斤

评价

目前还没有评价

成为第一个“Artemisia capillaris – Yin Chen” 的评价者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购物车